“刘主任,患者突然呼吸困难,急需抢救。”“崔大夫,赶紧到急诊科,有患者需要气管插管。”“辛大夫,脑病科有个脑出血病人心率不正常,急需会诊。”……这是济宁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工作日常,他们像生命线上的“特种兵”,奔波于急症病人之间,每天脚不沾地的抢救病人。这是个离死亡最近的地方,同时也是离希望最近的地方。所有医护人员每天都在和生命赛跑,因为他们知道,生死逆转有时只是瞬间的事,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闪失。 跪着抢救坐着睡觉 他们忙的吃不上饭 重症医学科接收的很多病人是长期昏迷不醒,科室大夫们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,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,取得了显著的进步,让一个个处于危难之中、有的甚至转瞬即逝的生命从“死神”手中挣脱出来,获得了广大患者及同行的认可。他们用自己的妙术仁心,织就了一串串动人的创造生命奇迹的故事。 今年78岁的王大爷,肺部感染严重,发病后长期昏迷,卧病在床,背上长满了褥疮,家人抱着最后的希望,将其送到济宁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。“患者刚到科室,掀开被子,褥疮的腐臭味加上大小便、汗液等臭味扑面而来,家人可以不管,但是送到我们科室,我们就要一点点给患者清理干净。”科主任刘长伟说,在抢救病人生命时,一切都不重要,他们的目的是从死神手里拉回病人。刘长伟带领医护团队对老人辩证施治,运用中药汤剂配合针刺、穴位贴敷等方法,中西医结合,经过十多天的治疗,患者竟然逐渐苏醒了,让家人大呼奇迹的同时万分感激。目前,老人身体恢复不错,已转至普通病房。 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,轻易不能下跪,但在济宁市中医院,随时可以看到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“跪着”的身影,被患者喷溅一身污物,对他们来说,更是习以为常。有位患者有机磷中毒已经昏迷。病情紧急,辛显波大夫甚至来不及拿防护面罩,直接跪在沾满污物的地上为病人做气管插管,病人口腔、气管及胃部的杂物喷溅到辛大夫脸上、衣服上,酒精味、有机磷的挥发气味,以及胃部的酸腐味直冲眼鼻,胡乱抹了一把脸,辛大夫继续为病人插管,接上呼吸机,直到病人病情稳定,才有空去洗把脸,简单清理一下。 一位有机磷中毒患者需立即做床旁血液灌流,整个过程持续三个小时左右,主治医师崔磊在患者床边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,密切监测病情,其他科室的同事为崔磊大夫代买了一顿晚饭,没想到,病人灌流快结束时,突然出现呼吸衰竭,崔磊又紧急为病人做气管插管抢救,守在病人床旁调整各种参数,直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,已经到了夜里十一点多,这时的晚饭早就凉透了,加上疲累,崔大夫没吃晚饭趴在办公桌上就睡着了。 谈“便”如常精心护理 她们是患者的“家人” 在家里,她们是娇娇女,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,但在医院,她们都成了无所不能的“女汉子”。济宁市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团队,为防长期卧床身长压疮,每隔两个小时,就要为患者翻身,百余斤的体重加上满身的管子,长期的重负让昔日的弱女子成长为真正的“女汉子”,手臂结实,力大无穷;面对异性患者,抛开女儿家的矜持,为病人擦拭身体,清理大小便。4床脑梗患者张大爷长期卧床大便干结,灌肠无效,护士长周欢腾带上一次性手套,毫无顾忌的用手抠,即使手套破裂,依然不皱眉头;5床大爷下肢血管闭塞,疼痛难忍,耍小性子闹绝食,她们任凭老人谩骂、踢打,仍然耐心的劝导、喂食,“大爷,乖乖吃饭,才能更快的恢复,病好了,咱们就可以出院了。”一句句暖心的话语不断软化患者的心,让患者不得不配合治疗护理;78岁的周大爷因大面积脑梗,长期昏迷卧床,身上沾满屎尿、后背臀部出现大面积褥疮,一掀被子恶臭味铺面而来,尽管场面让人难以忍受,医护人员们依然面不改色为周先生清理身体。她们定期为患者洗发、剪指甲、按摩,为患者喂饭,进行日常治疗。“爷爷,给您叩背了!”“爷爷,给您洗脚了!”她们不断与昏迷的患者说话,刺激其早日苏醒,累了、委屈了,找个地方哭一场,擦擦眼泪,继续工作……翻身、排痰、洗脸、梳头,事无巨细,他们把老人作为自己的老人,把所有病人都当成自己的家人。 采访中,刘长伟主任戏称,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们“能吃能喝能睡”,因为工作需要,他们不可能正点吃饭,正点休息,甚至一天忙下来,连坐的时间都没有。只要有机会,就要抓紧填饱肚子、补充睡眠,这样才能更好的继续下面的工作。查房,处理医嘱,交接班,尽管都知道不吃早饭身体不好,但等忙完已经到了十点多,吃早饭,对他们来说是件很奢侈的事。由于长期高压劳累,90后护士仲洁的腰肌劳损,小小年纪就腰椎间盘突出,但却坚持上班,她说“我休息了,其他护理姐妹就会更忙更累,我不忍心。” “我们科室医护人员平均年龄27.5岁,荣获济宁市青年文明号称号,目前正在创省级青年文明号。”科主任刘长伟坦言,高强度的工作让这个年轻的团队越战越勇,工作之余,他们利用下夜班休息时间积极踊跃投入社会实践工作,义诊、志愿服务、进村入户等惠民活动他们一样也没拉下,其中辛酸和苦楚只有他们自己知道,他们用自己的青春“守护生命,为生命坚守”,携手并肩,无畏前行,不知苦,不觉累,一切为了患者…… |